别笑日本,其实我们早就在交“单身税”了

zhq 2025-07-03 阅读:75 评论:0
1最近的热搜说,日本要收 " 单身税 " 了。意思是以后年龄达标、收入达标且没孩子的人,要每月交钱用来补贴有家庭的人。评论区第一反应,是震惊。以前玩抽象的段子,真的照进现实了?紧随其后,涌出大量质疑和不解。" 孩子是结婚的人自己要生的,凭什...

1

最近的热搜说,日本要收 " 单身税 " 了。

意思是以后年龄达标、收入达标且没孩子的人,要每月交钱用来补贴有家庭的人。

评论区第一反应,是震惊。

以前玩抽象的段子,真的照进现实了?

紧随其后,涌出大量质疑和不解。

" 孩子是结婚的人自己要生的,凭什么让单身的人花钱来养啊?"

" 有本事生孩子,没本事养吗?"

我先去求证了一下这消息的真伪,发现关于 " 单身税 " 的说法并不准确。

其实是因为大家现在都不生孩子了,所以日本政府要推进 " 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 ",搞育儿津贴和孕妇福利,鼓励大家生育。

所以所有上班的人,无论是否结婚、是否有孩子,都要按照平均每月 250 日元(2026 年)至 450 日元(2028 年)的标准交钱。

这个钱是直接从工资里扣的。它不是税收,而是一种类似社保性质的福利补充。

相当于你先交给国家,汇总成一个金额池,然后等你有需要的时候,由国家进行二次分配,把钱重新发给你,作为补贴。

所以怎样能拿到回头钱呢?

简而言之,生孩子。

生孩子带来的优待包括但不限于:

从怀孕到生育,每人能拿 10 万日元;

所有小孩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每月都能领钱:前两个小孩 3 岁前每月领 1 万 5 千日元,3 岁后每月领 1 万,第三个小孩保持每月 3 万;

除了正常休育儿假,夫妻俩都能享受最长 28 天的 100% 工资福利,类似带薪休假;

针对孩子的大学学费、医保费用,家庭的购房贷款等等,都有持续的减免政策;

......

所以虽然大家一样交钱,但只有生孩子的人,能享受这笔钱带来的反哺。

因此日本很多人质疑这政策对未婚群体没好处,反而带来了额外负担,毕竟大家真的多交了钱,于是衍生出 " 单身税 " 这样的表达。

要我说,与其叫 " 单身税 ",不如叫 " 无孩税 "。反正结了婚却没生孩子的人也享受不到。

现在很多人为此感到焦虑,担心国内也会效仿日本,以后开始搞这种东西。

焦虑也没用,因为国内已经有了。

每年汇算个税时,我都希望自己能凭空拥有一个两岁小孩,以便能在附加抵扣环节加入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 " 项目,少交点税。

孩子大点也行,还能选 " 子女教育 "。

可惜我没有。

所以,我比那些有适龄孩子的、同等收入水平的人,交的税更多。

还有我们每个月交的五险一金,也有一项 " 生育保险 ",生完孩子可以拿津贴,不生孩子的人就无法享受这个福利,钱也不能退回。

虽然这笔钱是由公司承担的,不需要个人额外花钱,不构成明显的经济损失,但对不生孩子的人来说多少都是有些吃亏的。

我们当然支持并提倡保障生育者的权益,只是它们的确是另一种形式的 " 单身无孩税 "。

2

很多人觉得这玩意不合理,但我们很难阻挡 " 无孩税 " 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它有它存在的原因。

上世纪四十年代,苏联要求 20~50 岁的男性和 20~45 岁没孩子的已婚女性,按约 6% 的税率交税。相关政策到 1990 年才逐步取消。

这笔税收主要用于实行强制性社会保障、免费托儿所、免费幼儿园、免费学校、儿童免费假期、免费大学和免费公寓等等保障。

根本目的就是让大家多生孩子,挽救生育率。

到了现在,低生育率更是全球化的危机。

联合国今年的人口调查报告说,2024 年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名女性生育 2.3 个孩子,极度逼近维持国家正常人口更替的 2.1。

能有这样的数据,还得感谢全世界最能生且爱生的黑人和穆斯林们,贡献了远超标准的生育率。

不然光靠着不想生的德国人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乃至中国人,数据更难看。

没有任何国家能对这种趋势放任不管,毕竟社会需要年轻人来创造财富。

他们既能通过劳动来创造 GDP,也能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还能扛起养老重任。

实在是未来可 " 欺 "。

现在新孩子越来越少,也就意味着以后人口红利几乎没了,购买力也会下降,养老金和医保等公共福利的缺口也日渐变大。

那不就大事不妙了啊。

于是国家绞尽脑汁鼓励大家生孩子。

英国的低收入家庭能在孩子出生时获得一次性补助金,无论第几个孩子都有。

每个孩子每周都能获得福利金。

最少可以领取到 16 岁,如果 16 岁以后还需要接着读书,那就可以领取到 20 岁。

在法国,母亲怀孕第七个月就有出生奖金。

从孩子出生的次月开始,到孩子 3 岁生日前一个月,都会有一笔基本津贴。

如果父母选择停止或减少工作,把更多时间用来抚养孩子(3 岁以下),还可以获得教育福利。

类似于政府花钱让你当全职爸妈。

孩子 3 岁以后,就能送去接受义务教育。他们有专门接收 3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机构。

6 岁以下的儿童也都有享受额外的保育补贴,这个费用根据保育方式不同有所变化。

另外,父母双方在产假和陪产假期间都有补助。孩子出生后,还可以申请长达 1 年、可延至 3 年的育儿假,这期间没工资,但法律会保证他们在假期结束后可以返回工作岗位。

德国虽然没有一次性奖金,但父母津贴最多可以领取 14 个月,根据父母的收入来算。

儿童福利金能领到孩子 18 岁。

如果找不到工作,可以延迟到 21 岁;如果接着读大学,就延迟到 25 岁。

父母有长达三年的育儿假,期间领取相当于产前收入一定比例(50%~60%)的生育补贴。

每个家庭还能享受每个孩子 12000 欧元的住房补贴,可以用来改善生活环境。

澳大利亚提供一次性补助之余,还会在孩子 13 周时,提供一笔最高 2,052.05 澳元补助。

孩子成年前,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

此外还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托儿补贴、租房补贴、医疗补贴、教育入学补贴等等。

从今年开始,带薪育儿假增加到 120 天,每周可以获得 915.9 澳元。

在休假照顾新生儿后首次开始工作,或重返工作岗位的父母,还有资格获得额外援助。

在加拿大,孩子 17 岁前都有儿童津贴;此外,母子的医疗都由公费承担,不用自己花钱。

韩国孩子出生到 7 岁期间,能拿到总和为 2960 万韩元的补贴,相当于 15.6 万人民币。

从今年开始,父母任一方休育儿假时,每月最高可领取 250 万韩元的补贴,持续 6 个月。

父亲的陪产假增加到 20 天,而且父母双方每人都能休一年半的育儿假。

针对 0~2 岁婴儿的义务教育和保育服务将覆盖到 3~4 岁,2027 年还会开放到 5 岁。

新加坡父母只要给小孩开设儿童培育户头,就能立刻拿到 5000 元的起步津贴。后面还会陆续发放保健津贴、多子女津贴等等。

这个账户的钱是不能够挪用的,只支持学前教育和医疗开销的消费。

说白了,各个地方鼓励生育的方式大同小异,主要逻辑就是四处发钱。

给孩子发钱;

给父母发钱;

给家长所在的公司发钱;

给社会上的育儿机构发钱;

......

发了足够的钱,父母才能安心照顾孩子,公司才能给家长超长的长假,各种育儿机构才能提供低廉的乃至是免费的保育服务 ......

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来的呢?

很简单,国库里来的。

换句话说,是全社会一起承担的。

因为这些补贴的钱根本都来源于税收,来源于日常交税的每个普通公民。

事实就是,所有与孩子、生育相关的补贴,都可以视作变相的 " 无孩税 "。

因为大家都为国库做了贡献,但只有生孩子的人才能被回馈,而没孩子的不行。

现在生育率依旧没什么反弹的趋势,以后这类鼓励生育的补贴只会越来越多,那么 " 无孩税 " 只会交得更加顺理成章,更加无法避免。

3

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全世界生育率的下降趋势还是丝毫没有改善。

因为很多人不生孩子,不是考虑到没钱养孩子、没时间照顾孩子,而是单纯的 " 不想生 "。

生孩子本身就是一种牺牲。

一个母亲如果要生孩子,意味着她要付出至少十几年的不自由和明显的生活质量下降。

如果要生不止一个孩子,更意味着她几乎要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怀孕、生孩子、带孩子、怀孕、生孩子、带孩子的死循环里。

她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生活。

以前的人没得选。

因为生活条件差、发展水平低,人没有什么选择,也就来不及去思考太多东西,只能够追寻着基因的本能,去繁衍后代。

甚至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享受这种感觉,觉得孩子是生活的盼头,是未来的希望,是人生的寄托,是自己平淡无奇一辈子的最大成就。

但是现在,生活普遍好起来了,大家的选择越来越多,也就更加意识到,不必把生孩子当成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和生活方向。

既然,就算没有家庭也能找到生活的锚点,就算一辈子不生娃也可以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那么谁还愿意生个孩子找不自在呢。

所以越是理智的人越不愿意生孩子,因为他们不想把珍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

这是发展的代价,也是时代的趋势。

当然总有人抱着陈旧的观点说,生育就是人的职责,不生育就是自私自利。

但回归到个体,没有谁有义务对如此庞大的命题负责,对自己负责已经让人精疲力尽。

人生本来就只有这么短一点,现在的世界形势又瞬息万变,我们每天都不知道明天到底会发生什么,那么选择把珍贵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用来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又有什么错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叔说事,作者:乌卡,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